视频选集 [1.1]--第一讲绪论 [2.2.1]--文学革命的近代文学背景 [2.3.1]--文学革命的内容 [2.4.1]--五四初期的文学社团 [3.1.1]--第四讲鲁迅(一) [3.2.1]--第五讲鲁迅(二) [3.2.2]--第六讲鲁迅(三) [3.2.3]--第七讲鲁迅(四) [3.3.1]--第八讲鲁迅(五) [4.1.1]--第九讲郭沫若(一) [4.2.1]--第十讲郭沫若(二) [5.1.1]--第十一讲郁达夫 [5.2.1]--第十三讲徐志摩 [5.3.1]--第十二讲闻一多 [6.2.1]--《骆驼祥子》 [6.3.1]--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6.4.1]--老舍的艺术风格:京味儿与幽默 [7.2.1]--第十六讲巴金(一) [7.3.1]--十七讲巴金(二) [8.1.1]--十八讲曹禺(一) [8.2.1]--第十九讲曹禺(二) [9.2.1]--茅盾早期的小说世界 [9.3.1]--《子夜》 [9.4.1]--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 [10.1.1]--革命文学的兴起与左联的成立 [10.2.1]--蒋光慈与“革命浪漫蒂克” [10.3.1]--丁玲的创作(30年代) [10.4.1]--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 [10.5.1]--第二十三讲左翼文学(三) [11.2.1]--沈从文 [12.1.1]--二十五讲现代派诗歌 [12.2.1]--第二十七讲戴望舒(二) [12.3.1]--第三十讲卞之琳(三) [12.3.2]--第二十九讲卞之琳(二) [12.3.3]--第二十八讲卞之琳(一) [12.4.1]--第三十二讲废名(二) [12.4.2]--第三十一讲废名(一) [13.2.1]--三十四讲艾青(二) [13.3.1]--文本赏析 [13.4.1]--艾青诗歌在当代的美学意义 [14.1.1]--“文协”与抗日统一战线 [14.2.1]--重要的文学论争 [14.3.1]--文坛格局 [15.1.1]--胡风与七月派 [15.2.1]--路翎 [16.2.1]--张闻天与初期文艺政策 [16.3.1]--《文艺》副刊与杂文热潮 [17.1.1]--《文艺整风》与《讲话》) [17.2.1]--赵树理方向 [18.1.1]--第三十九讲沦陷区 [18.1.2]--张爱玲 [18.2.1]--钱钟书 [18.3.1]--师陀及其他 [19.1.1]--第四十讲十七年的文学环境 [19.2.1]--第四十一讲规范的调整 [19.3.1]--第四十三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二) [19.3.2]--第四十二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 [19.4.1]--四十五讲十七年的诗歌(二) [19.4.2]--第四十四讲十七年的诗歌(一) [19.5.1]--第四十六讲老舍与《茶馆》 [20.2.1]--革命样板戏 [20.3.1]--浩然的小说创作 [21.1.1]--第四十九讲伤痕小说(一) [21.2.1]--第五十一讲改革文学 [21.3.1]--第五十二讲知青小说 [21.4.1]--五十三讲寻根小说 [21.5.1]--第五十四讲莫言 [22.2.1]--第五十五讲朦胧诗 [22.3.1]--第三代诗 [22.4.1]--80年代戏剧 [23.1.1]--先锋小说的兴起 [23.2.1]--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23.3.1]--先锋小说的主题 [24.1.1]--第五十九讲新写实小说(一) [24.2.1]--第六十讲新写实小说(二) [24.3.1]--第六十一讲新写实小说(三) [25.1.1]--第六十二讲九十年代文学(一) [25.2.1]--第六十三讲九十年代文学(二) [25.3.1]--第六十四讲九十年代文学(三) [25.4.1]--第六十七讲九十年代文学(六) [25.4.2]--第六十六讲九十年代文学(五) [25.4.3]--第六十五讲九十年代文学(四) [26.1.1]--第六十八讲九十年代的诗歌 [26.2.1]--第六十九讲九十年代的散文 [26.3.1]--第七十讲九十年代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