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选集 图 2-7 荧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图 2-14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图 2-18 冷冻蚀刻技术示意图 图 2-24 直接免疫荧光标记与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图 2-25 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图 2-27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图 2-29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 2-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图 图 2-34 电镜放射自显影图片 图 3-2 生物膜的模型 图 3-3 细胞质膜的脂筏模型示意图 图 3-6 膜脂的基本类型 图 3-7 脂分子极性头的空间占位对脂双层曲度的影响 图 3-8 不同膜脂成分的脂双层厚度的比较 图 3-9 脂质体 细胞生物学动画 图 6-3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共翻译转运过程图解 图 6-4 内质网膜整合蛋白的拓扑学类型 图 6-5 真核细胞蛋白质分选的主要类型和途径 图 6-6 通过翻译后转运途径,核基因的线粒体蛋白的转运 图 6-7 通过后翻译转运途径,叶绿体蛋白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类囊体腔 图 6-8 蛋白质的分泌与胞吞途径概观 图 6-9 在细胞合成 - 分泌与内吞途径中三种主要膜泡类型的转运方式 图 6-10 Sar1蛋白在COP II包被膜泡装配与去装配中作用模型 图 6-11 不同类型的膜泡及其运输方式 图 6-12 网格蛋白、多角形网格包被结构及发动蛋白介导的网格蛋白 接头蛋白包被膜泡的形成示意 图 6-13 在供体膜和靶膜之间膜泡的锚定与融合模式图解 图 8-2 肌动蛋白和微丝的结构 图 8-3 肌动蛋白组装过程中发生的踏车行为 图 8-4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调节微丝的组装 图 8-5 微丝的成核与加帽 图 8-6 微丝交联蛋白与微丝的相互作用 图 8-7 应力纤维 图 8-8 动物细胞边缘的伪足及其微丝的排列方式 图 8-9 微绒毛中的微丝和微丝结合蛋白 图 8-10 胞质分裂环 图 8-11 II型肌球蛋白分子和粗肌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 8-12 部分肌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的结构示意图 图 8-13 肌球蛋白的体外运动实验模式图 图 8-14 骨骼肌及肌纤维的结构 图 8-16 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 8-17 肌肉收缩过程图解 图 8-18 微管和微管蛋白 图 8-19 微管组装的过程与踏车行为 图 8-20 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依赖于微管末端β-微管蛋白上GTP的水解与否 图 8-21 中心体的微管成核作用 图 8-22 中心体的结构与微管的成核 图 8-24 MAP2和tau蛋白诱导产生的维管束的结构 图 8-27 驱动蛋白分子重链和轻链结构模式图 图 8-28 细胞内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系统 图 8-29 驱动蛋白沿微管运动的步行模型 图 8-31 胞质动力蛋白(2个头部)和轴丝动力蛋白(3个头部)分子的马达结构域 图 8-30 细胞质动力蛋白结构示意图 图 8-32 基体及轴丝的结构和示意图 图 8-35 纤毛或鞭毛中运动过程中相邻二联体微管的滑动模型 图 8-37 中间丝蛋白分子结构模式图 图 8-38 中间丝的组装模型 图 8-39 核纤层的结构 图 9-1 细胞核 图 9-3 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 图 9-4 通过核孔复合体物质运输的功能示意图 图 9-5 亲核蛋白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输入的过程示意图 图 11-1 不同类型的细胞间通信方式 图 11-2 三种类型的细胞表面受体 图 11-3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转导保外信号诱发两类基本细胞应答反应——快反应和慢反应 图 11-6 靶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细胞调节靶蛋白活性的一个普遍机制 图 11-7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 图 11-8 细胞内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靠蛋白质模式结合域所特异性介导的示意图 图 11-9 细胞内信号蛋白复合物装配的三种类型